2011/2/27 8:42:00 浏览:575 来源:南京家教网
很可惜,多数父母都有“怕孩子输”的心态,他们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的生活,维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。比如说,孩子的纽扣系错了,毛衣穿反了,大多数父母立刻就会说“我来帮你”,或者是“这你还做不了。”孩子稍大一点,学习上遇到困难,家长会请来家教;出去玩一趟,父母要一一照料好;中考高考,全程陪护,成绩出来了,还要到处托人找关系……今年竟然还闹出了“冒名顶替”和“改换民族身份”的丑剧,父母有心可谓良苦。我相信,如果有可能,父母愿意为孩子铺平一辈子的道路。
但是,无论父母如何费尽心思,孩子总要面对这位人生的良师??失败
失败是孩子的权利,给孩子失败的机会
其实,失败是孩子的权利,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失败。
在西方国家父母就非常尊重孩子的这种权利。当小孩子摔倒了、打架了、光着脚跑出去了,大人都不去管,让他们自己体验,他们才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,什么事不应该怎样做。稍稍长大后,参加夏令营,父母也不帮孩子整理行装,该带什么东西,由孩子自己掌握。孩子付出了一些代价后,就学会如何为外出做准备,如何了解当地的天气,带上必要的物品等。
在美国,一位母亲准备带她5岁的女儿去作一个为期两天的野外旅游。临行之前,母亲告诉女儿应该带些什么东西,为了培养女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,母亲让她自己收拾行李。
到了野外,女儿发现自己的衣服带得太少,并忘记了带手电筒。那天晚上似乎特别冷,女儿对母亲说:“妈妈,我觉得冷,衣服没有带够……我能用一用你的手电筒吗?”
母亲问女儿:“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?”“我以为这里的天气和城里一样,没想到这儿冷多了,再来时,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。”
母亲说:“是的,你应该先了解一下这儿的天气情况,作充分的准备。那样的话,你现在就不会感到冷了。手电筒又是怎么回事?”
女儿说:“我想到手电筒,但在出发时忙来忙去,就把它忘了。”
母亲说:“你一定要记住,千万不要粗心大意,如果不细心地对待每件事,你就会尝到粗心的苦头。”
女儿说;“我明白了,我以后一定要像爸爸出门那样,先列一个物品单子,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。”
“没关系,这次我把你忘掉了的东西都带来了,你看,这是你的手电筒,还有你的衣服。”母亲一边说着,一边把东西拿了出来。女儿一下子高兴起来,并过来亲吻了母亲。
年幼的女儿第一次出游,少带忘带东西,很正常。对这种失误这位母亲,并没有立即指出来让她弥补,而是让它既成事实,铸成“大错”,在尝试中接受教训,获得经验。这种“失败”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。
允许孩子失败,父母就不要急于求成。孩子出现点差错,要有耐心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孩子也是慢慢长大的。
让失败成为孩子的资本
我们知道,失败是不可避免的,关键是从中学到了什么。这才是父母应该这思考的问题,父母要从这方面帮助孩子。
孩子经过自己努力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,要比从别人那里简单、机械地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具有实用性,作用也更大,将会受用终生。
失败是成功之母,只有经历过失败,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,也只有一步步成功,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。
约翰的儿子杰克就是这样长大的,如今,他不但会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,修理家里的水管、电器,甚至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。
杰克2岁时就开始学习洗碗、扫地这样的家务,像烧水这样比较危险的家务,约翰也照教不误。
杰克第一次学烧水时才4岁,约翰把一块手巾垫在手里,把水壶拿了下来,然后让杰克照着做,告诉他水开时水汽会把水壶的把柄蒸烫,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拿;水很热,要注意,不能让水壶倾倒下来。第一次尝试时,约翰把壶里的水换成温水,不过杰克还是把半壶水倒在身上。
“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,”约翰说,“你需要用两只手。”
说完,约翰又为他换了壶温水。
“不,爸爸,我再也不拿水壶了,”杰克胆怯地后退着,“我知道,这很危险,我再也不碰了。”
“你一定要再试试,你有这个能力。”约翰鼓励他,“用我教你的方法,你一定行的。”
在约翰的指点下,杰克又试了一次。这次,他安全地把水壶取了下来。
约翰的想法非常简单: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,面对失败,一次次改正错误,直到成功,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,同时也是教他学会一种人生态度。
其实,失败是每个孩子面临的人生课题,而孩子如何面对,反映了家长的心态。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,孩子越不怕失败;而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,孩子越怕失败。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:外界安全,它就把头好奇地伸出来观察外面的世界,一旦有危险,它就把头缩回龟壳去。如果每次都遇到危险,久而久之,它就再也不轻易把头伸出来。
假如父母过度地害怕孩子失败,不允许孩子失败,而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思索、在痛苦中学习的机会,那么,孩子一旦要独自面对人生,面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,就将束手无策。那时我们再后悔就将晚矣。